#翻新卫生巾#
从“12元一片”到“偷工减料”,卫生巾掀起的风暴
最近,一条关于“女子用了同事12元一片的卫生巾后感受到阶级差距”的视频冲上热搜。
事件中的女生偶然借用同事的高价卫生巾,发现其舒适度和使用体验远超自己常用的平价产品。这种对比让她直呼“原来卫生巾也能成为阶级符号”——有人用着单片价格堪比一杯奶茶的“奢侈品”,有人却连安全合规的卫生巾都难以负担。
这并非孤立事件。早在2024年底,卫生巾行业就因“偷工减料”陷入信任危机。网友自发测量发现,多款卫生巾的实际吸收层长度比包装标注短了1-2厘米,甚至有品牌客服傲慢回应:“接受不了可以不买”。更讽刺的是,行业龙头ABC一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,一边被曝产品缩水、广告擦边,最终在消费者抵制下被迫道歉。
而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价格与质量的失衡:国内卫生巾毛利率普遍高达45%-60%,但许多产品却连基础需求都未满足。例如,夜用卫生巾吸收层变窄导致侧漏,低价散装产品卫生状况堪忧,甚至有女性因劣质卫生巾患上毛囊炎。一边是12元一片的“高端”卫生巾,一边是21.99元100片的“三无”产品——这不仅是消费选择的分化,更是赤裸裸的阶级差距。
卫生巾的“价格歧视”,撕开了谁的遮羞布?
1. 品牌的傲慢:女性需求被当成“韭菜”收割
卫生巾本应是女性健康的基本保障,但许多品牌却将女性视为“沉默的钱包”。当消费者质疑产品缩水时,ABC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傲慢:“接受不了可以不买”。这句话的潜台词是:“你们离不开我,所以活该被敷衍。”更荒诞的是,品牌一边用男明星代言、擦边广告博眼球,一边却在核心功能上偷工减料——仿佛女性不配拥有“既尊重又实用”的产品。
这种傲慢背后,是行业对女性痛点的长期漠视。卫生巾国标中,pH值范围宽至4.0-9.0,与窗帘、外套等非贴身纺织品的标准齐平;吸收层长度无强制规定,品牌便“卡着最低标准”生产。当女性因侧漏、过敏而自责时,没人告诉她们:“这不是你的错,是产品出了问题。”
2. 阶级的隐喻:月经贫困与“粉红税”的双重压迫
卫生巾的阶级差距,本质是女性生存困境的缩影。对经济宽裕者,12元一片的卫生巾是“体验升级”;但对贫困女性,50元一月的经期开销可能是全家一周的饭钱。当有人质问“散装卫生巾这么便宜谁敢用”时,一条回复刺痛人心:“我有难处。”
更隐蔽的是“粉的剥削:同类商品,女性版本价格更高、实用性更低。卫生巾毛利率远超纸尿裤,女装口袋小到装不下卫生巾,甚至高铁、医院等场所都难寻售卖点——从生产到消费,女性始终在为性别买单。
3. 社会的羞耻:连卫生巾都要“藏进黑塑料袋”
这场风波还暴露了性教育的集体缺失。许多女性从小被灌输“月经是脏的”,买卫生巾时店员主动递上黑塑料袋,男性家庭成员要求“别把卫生巾扔在共用垃圾桶”。当脱口秀演员谈论月经被批“不雅”,当卫生巾广告用“比男朋友还会吸”的擦边梗营销,女性的真实需求始终被藏在“羞耻”的阴影下。
卫生巾不该是奢侈品,女性更不该是“隐形人”
一片卫生巾引发的争议,撕开了阶级、性别、资本的三重面纱。它提醒我们:女性的权益从未理所当然——从“能用”到“好用”,从“买得起”到“有尊严地买”,每一步都需要抗争。
当品牌用“国标”当遮羞布时,消费者用尺子丈量真相;当社会对月经闭口不谈时,女孩们在工厂里亲手改造卫生巾。这场风暴的终点,不该是又一个热点的沉寂,而应是女性需求的真正被看见。
你用过哪些“踩雷”或“真香”的卫生巾?你是否也经历过“月经羞耻”?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,让更多声音被听见。
